一、什么是临风曲?
临风曲是我国古代的一种诗歌体裁,以描写美丽景色和咏叹时令为主要内容。它起源于唐代,盛行于宋代,与江南的文人雅士有密切关系。
临风曲的主要特征有:
1. 题材贴近自然和生活。主要描写美丽的自然景色,如山水园林,以及春夏秋冬的时令景象。表达对生活的体察和感怀。
2. 以賦和诗为主要格式。早期以四言词和五言古诗为主,宋代发展出以七言诗和五言绝句为主的格式。
3. 语言简洁流畅,情趣盎然。用简洁流畅的语言,表现出强烈的情感和对景物的赏析情趣。
4. 度量清新雅致。整个作品给人以清新、雅致的审美感受。这与江南的山水相得益彰。
5. 表达闲适生活情调。作品 clubs 现出文人士大夫闲适安逸的生活情调和心态。
代表作有柳永的《永遇乐·临风而发》,周邦彦的《临风慢·春夜》,范仲淹的《涼州词》,苏轼的《水调歌头·明月几时有》等。
临风曲作为一种独特的古代诗歌体裁,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代文人的审美趣味和生活情趣。它以简洁流畅的语言,描写美丽的自然景致和时令变化,表达出松散闲适的生活态度。这些特征为后世的词曲创作提供了重要参考,产生了深远的影响。临风曲也是研究宋代文学的重要资料。
临风曲虽起源于唐代,但盛行于宋代,与宋代江南文化有密切关系。它成为宋代词赋创作的重要先导,对宋代词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与推动作用。所以,临风曲可谓宋代文学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,具有 Milestone 的意义。
二、广陵散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
《广陵散》是用古琴演奏的。
《广陵散》又名《广陵止息》,据《战国策》及《史记》中记载:韩国大臣严仲子与宰相侠累有宿仇,而聂政与严仲子交好,他为严仲子而刺杀韩相,体现了一种“士为知已者死”的情操。这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看法,《神奇秘谱》关于此曲的标题就是源于这个故事。
东汉蔡邕的《琴操》谈到与该曲相关的历史故事:聂政是战国时期韩国人,其父因为韩王铸剑,违了期限,被韩王所杀。聂政为父报仇行刺失败,但他知道韩王好乐后,遂毁容,入深山,苦学琴艺10余年。
身怀绝技返韩时,已无人相识。于是,找机会进宫为镇蔽韩王弹琴时,从琴腹内抽出匕首刺死韩王,他自已当然也是壮烈身亡了。 近代琴家杨时百,其所编《琴学丛书》的《琴镜》中就认为此曲源于河间杂曲《聂政剌韩王曲》。
广陵散
乐曲赏析:
《广陵散》全曲的闷信正声以前主要是表现对聂政不幸命运的同情;正声之后则表现对聂政壮烈事迹的歌蚂旅轮颂与赞扬。整曲始终贯穿著两个主题音调的交织、起伏和发展、变化。
一个是见于「正声」第二段的正声主调,另一个是先出现在大序尾声的乱声主调。正声主调多在乐段开始处,突出了它的主导体用。乱声主调则多用于乐段的结束,它使各种变化了的曲调归结到一个共同的音调之中,具有标志段落,统一全曲的作用。
三、历史上广陵散,这部曲谱心酸的来历
《广陵散》是由三国之中魏国的一名音乐家嵇康所发扬光大。《广陵散》本是由古琴、古筝、笙、琵琶等乐器合奏的,可惜其它乐器演奏《广陵散》的曲谱都已失传了,唯有琴曲保留下来。
《广陵散》共有45段,每段都冠以小标仿和题,“取韩”、“呼幽”、“冲冠”、“发怒”、“投剑”、“长虹”等。依据这些标题,历代乐曲家都把《广陵散》与《聂政刺韩王》看作异名同曲。
这部曲的内容据说是战国时期聂政为父报仇,刺杀韩王的故事。聂政从母亲口中得知,当年父亲替韩王铸剑,因超出规定期限而被杀。聂政发誓长大后要替父亲报仇。他得知韩王酷爱听琴,于是他跋山涉水找到一位琴艺高超的仙人学艺。苦学十年,聂政琴艺可以说是第二个伯牙。聂政精湛的琴艺能使,天上飞的鸟儿落枝静听。
韩王听说民间,抚琴有如此高人,便命聂政进宫鼓琴。聂政担心被人认出,把自己毁容弄哑。聂政入宫后,韩王命他当众抚琴。州敬聂政知道时机成熟,从琴里拿出早己准备好的匕首,刺向杀父仇人,韩王就此身亡。报了杀父之仇的聂政不想连累老母亲,自刎而亡。聂政母亲不忍丢弃孩子,前去认领,招致杀害。母慈子孝结局让人不是很满意,但这部曲却名扬天下了。
一部曲谱来历不由得让人感到心酸。各位看官册大慎对《广陵散》可有其它的补充吗。欢迎下方评论,喜欢我文章记得点击右上角加关注吧。